“我們門口的下水堵了,污水每天都往外溢,臭味刺鼻,哪有客人愿意來我們店里。社區到底管不管?再這樣下去,我這生意沒法做了。”3月17日,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南街新寧社區轄區的隆江豬腳飯餐廳老板向社區網格員湯佳琪訴苦。
聽到商戶訴苦,湯佳琪實地走訪了解得知,該餐廳旁邊的幾家商戶同樣深受下水管道淤堵之苦,不僅店門口冒水,部分店鋪內也不斷滲出積水,有的甚至將墻皮泡得開裂,墻皮碎片散落一地,店外則彌漫著惡臭味,行人紛紛掩鼻而過。隨后,湯佳琪立刻聯系專業清掏下水管道的師傅,經現場查看發現,下水井里污水已滿。要想解決問題,必須清掏管道。但由于下水井位于非機動車道,是公共區域,清掏費用需要商戶出。
籌集清掏下水井費用,又遇“煩惱”。
“前幾年我自己花錢清掏過一次下水管,當時的費用全部是我自己掏的,這次我不愿再當冤大頭了。”三燉好餐廳的老板說。一旁的枸杞店老板也接過話,“我店里平時用水量不大,平攤清掏費用,不公平。”
面對“煩惱”,興慶區中山南街街道新寧社區隨即召開了“巷心力”民主協商議事會,共同商討清掏方案。
經過三輪討論與協調,商戶們終于達成一致意見,6戶商家同意共同承擔1080元清掏費用。
達成共識后,經過緊張作業,下水井被清理干凈,管道恢復暢通了。“太好啦。‘堵心’的下水管道修好了,謝謝你們幫我們解決了問題。”隆江豬腳飯餐廳老板高興地說。
這個“煩惱”,是新寧社區探索打造“巷心力”民主協商模式后,辦理的16件民生問題之一。
今年,新寧社區打造“巷心力”民主協商機制,構建起“小巷議事會+板凳聽證會+現場辦公會+云端議事廳”協商體系,通過邀請法律顧問、物業代表、居民代表和職能部門開展“圓桌協商”,累計解決了“飛線充電”、老舊小區改造等16件民生問題,實現群眾訴求100%響應。(記者 楊超)